2021年5月20日第十一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落下帷幕🚗✸。此次比賽🌜,我院積極參加👮♀️𓀓,其中張亦晨和史超同學的作品《疫情牽動人心🙍🏽♂️,抗疫還需齊心⛹🏻♂️:大學生“兩避一保”行為的機製和可能幹預》和焦陸英同學的作品《居家體育活動對新冠疫情下對青少年無聊感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都取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
張亦晨和史超同學的研究以寒假社會實踐為基礎🤱🏽,結合新冠疫情的背景探討了大學生群體防疫行為的變化。磨礪了一個半月的開題、使用學界最新的偏最小二乘法進行數據分析、閱讀幾乎所有相關主題的文獻……反反復復🧑🏽✈️,愈磨欲堅!
在指導老師毛誌雄院長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最新版的TPB(計劃行為理論)模型,研究發現:其一🌦🏎,政府及時的幹預政策十分有效;其二⚈,使用該模型預測大學生防疫路徑的正確率可達50%。同時🔃,由此模型還可繼續探討其他因素對防疫行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左🌦:焦陸英 右🤶🏿:史超)
焦陸英同學的研究著眼於疫情下青少年的應激反應👳🏿、負性情緒與居家體育活動之間的關系。參賽之初👨👦👦,張國禮老師在數據收集👏🏽、模型搭建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指導和建議🪘,在此基礎上焦陸英同學深受鼓舞,開始了忙碌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Process等軟件驗證模型、尋找新變量支撐模型、大量數據處理,充分協調時間,始終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
最終🦗,該研究發現🧝🏿♀️:居家體育活動能增加心理資本,從而更好地對抗無聊感。同時,在居家隔離的條件下,居家體育活動作為一種不太受場地限製的體育活動能給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帶來更多、更好的積極影響。
在采訪中,焦陸英同學說:“平時的學術學習中,張國禮老師一直強調規範和嚴謹是科學研究的靈魂。這次參賽我也深有體會:大到文章排版🧑🏿🏭,小到字體字號,這些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史超同學則談到🥊:“老師和夥伴的重要作用不能不提🏋️。好的指導老師能夠為你指明研究的前路,好的合作夥伴能與你一同講好這精彩的故事🪦𓀘。”
張國禮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參加比賽是為了將平時所學的理論知識同實踐相結合👨🏽🎓👳🏻,從而鍛煉學生自己的能力🪔🏷。一份好的作品真正重要的是易懂易讀與規範,所以老師在其中要操心的往往在於學生作品呈現上的細節之處。”
希望大家能向三位優秀同學學習🥦,踴躍報名參加“挑戰杯”比賽,為意昂4增光,為自己添彩!
文字/劉誌遠 唐琴
圖片/唐琴
審核/李茂琳